首页  >  郑氏商界  >  郑氏企业动态
郑姓人文化特点
2015-12-07

郑姓人文化特点

    人类每一个群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否则,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群体了。不同的姓氏,由于其先人和今人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不同,自然就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特点。正是由于各群体人们不同的文化差异,才演绎了五彩缤纷的多彩社会。

    郑姓文化,自公元前806年郑桓公受封郑国开始,就以其独特的郑氏人文和姓氏特点著称于世。“这些族姓特点,几乎囊括了中华民族所有的优秀品质,郑姓也因此得以屹立于中华巨姓望族之林”。

    抚今追昔,郑姓近三千年的历史,虽不能说郑氏文化囊括了中华民族所有的优秀品质,但郑氏文化凸显出的爱民忠国、崇文重德、清廉自律、为贤是举、遵规守法、孝悌诚信、谦和民主、敬祖尊宗等文化特点,又是中华文明精髓的主要组成部分。

爱民忠国,自得姓始祖郑桓公受封之日起至今,几乎是郑姓人出仕人员的一个明显特点。

    郑桓公“封三十三岁,百姓皆便爱之。幽王以为司徒。和集国民,周民皆说,河雒之间,人便思之”。《史记·郑世家》说的是郑桓公受封33年,郑国老百姓都爱戴他。周幽王任命桓公为司徒,他努力安抚周王室辖地的老百姓,人民都很高兴,黄河河洛河一带的人民都很思念他。

    郑桓公自幼随父逃难,流落在偏远的山西霍县地区,父亲客死他乡,兄继位后,他才回到京城。在镐京赋闲二十多年,对当时西周末年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矛盾自然是十分的清楚。因此,他无论是被封为郑国国君,还是就任周王朝司徒,都特别注意安抚百姓。虽然他受命于危难之时,但还是得到了民众的广泛爱戴,为已经日落西山的西周王朝的社会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郑桓公亲眼目睹幽王无道,清楚看到周室危在旦夕,自己已无力回天时,他牵挂的是自己的臣民和家人,遂与太史公商讨郑人避祸之策。他将“寄孥”虢郐的愿望报请幽王批准,在完成“寄孥”后,他仍留在王室认真地履行司徒之职,他又挺身护驾幽王出逃,最后殉国于骊山脚下。

    郑桓公作为郑氏得姓始祖,他的爱民忠国精神,不仅是郑姓人的精神财富,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或许是受得姓始祖爱民忠国的影响,郑姓后裔此类人才倍出。春秋时郑子产,不仅是一代名相,其爱民忠国之举,还使当时处于内忧外患的郑国,得到有效的恢复和发展,使得当时众多诸侯国,都派重臣到郑国找子产聘问治国之略。

    子产的许多爱民惠民之举,即使是今天也是值得称道的。他铸形法于鼎,教化民众懂法依法;在乡校中听取不同意见,以使政策更合乎实际……譬如国君郑简公的葬礼,要路径一家民众祖庙和守墓人房舍,按当时的礼法,是要拆毁的。但子产勘察现场后,力排众议,宁可推迟葬礼,也不拆毁居民和民庙。当有人以不拆民居,会不礼于贵宾时,子产反驳说:“诸侯之宾,能来会吾丧,岂惮日中?无损于宾,而民不害,何故不为?”《左传》。子产的忠国惠民政策,到到了朝野广泛的称赞。《左传》记载子产执政三年,郑国人歌唱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我有田地,子产来栽培。如果子产死了,有谁来继位。说明郑国人当时对子产的热爱。

    西周和春秋时,郑姓先驱们恤民安邦的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随后,历朝历代都涌现了大批的爱民忠国之士。其杰出代表有汉朝的郑当时、郑吉、郑崇、郑弘;三国和晋时的郑泰、郑浑、郑褒等等;五胡十六国时,北魏的郑尚、郑颐和郑道礼等,“为政宽简,百姓乐业,甚为所称”《魏书》;郑译为杨坚建立隋王朝,统一中国起了决定性作用;唐时的郑余庆“三世皆显宦”,当时朝廷权奸滑涣弄权,举朝逢迎,而他独立不屈,虽二度被罢相也不该初衷,他为官清廉,立身正直,勤于职事,仕历四朝,浩然归重,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贤相。唐人郑知贤,为政清善,吏民歌曰:“州有长史,一隅欢音,调吏如琴,养民如子。”又如郑至道,“为政宽简,为务教化,民心悦服。后秩满,邑民攀留,不忍其行,因留家松关”《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从此,“松关留郑”故事专颂至今。北宋浦江“义门郑氏”的始迁祖郑淮,鬻田千亩,惠赈民饥,仁心为质,义行可师”。宋人郑安,冒死为民请命;明人郑照,“为政节用爱人,一钱不妄费,一民不轻用”《万姓统谱》。明末清初的郑成功,文武兼备,不仅从洋人手里收复了台湾,也为祖国宝岛台湾的开发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爱国忠民,是历代郑姓绝大多数出仕人员共同追求的目标,在三千年的时空里,爱民忠国的郑姓人星光灿烂,已成为郑氏明显姓氏特色文化,更成为中华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

版权所有:全球郑氏工商领袖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