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在这中国.荥阳第二届世界郑文化节启动仪式暨第一次筹备会议之际,今天上午又在郑氏名人苑举行郑杭生功德碑揭幕式,应河南省郑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兼秘书长郑朝增先生之托,要我介绍一下郑杭生校长生前关于“郑文化”研究、开创“姓氏社会学”、《社会建设》杂志开设姓氏文化栏目、在人民大学培训学院开办《姓氏文化研修班》及郑杭生教育基金会等情况。为使我们大家共同继承郑氏当代精英郑杭生教授的遗志,弘扬郑文化,下面我将在和郑先生晚年共事姓氏文化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郑杭生先生对郑氏宗亲的贡献
郑杭生教授是中国社会学界家喻户晓的学术泰斗,他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在社会学理论上建树颇多,为社会学的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构建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在社会学定义、社会运行、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先后提出了“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社会学本土论”、“社会互构论”等四论,这四论被认为是“在世界上提出了具有东方学术品格的中国人自己的原创性社会学理论”,郑杭生开创了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流派——社会运行流派。他的社会运行论所产生的影响已超出了社会学界,为人口学、历史学界的一些学者所认可。郑杭生教授的社会学理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学在世界社会学格局中的兴起”,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开拓者”之一。
2013年11月3日,郑氏在北京首都大酒店召开“2013中华郑文化北京峰会”,会议确定“理清郑氏历史,确定郑氏项目,完善郑氏组织,规范郑氏活动”的指导思想,为文化的繁荣,经济的发展,祖国的统一,大力弘扬郑文化,努力展现出中华望族的榜样力量。与会者一致认为,要充分发挥河南省政府批准的“河南省郑文化研究院”这个文化研究平台的作用,扎实有效的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会议还评价了以郑朝增为主的郑源一班人为了弘扬郑文化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精神打下了坚实的郑文化发展基础,努力把荥阳郑氏名人苑、始祖殿的事情做好。
郑校长将“姓氏文化”融入“社会学”、“社会运行学”中加以研究,要充分发挥河南省政府批准的“河南省郑文化研究院”这个文化研究平台的作用,扎实有效的做好各方面的工作。郑校长为郑氏文化研究工作给以很大支持,在两岸和平统一中的作用,就如何突出“郑文化”的特色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郑文化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郑文化活动就必须有资金的长期支持,郑氏应摸索出一个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好模式。大力弘扬郑文化,展现出中华望族的榜样力量。做好郑氏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建立专家“智库”,深入郑文化研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姓氏社会学”前沿学科的研究,在《社会学评论》期刊杂志开辟“姓氏文化研究”专栏。参与《社会建设》期刊杂志的组建工作,为姓氏文化、郑文化开辟“平台”。推进郑氏始祖殿的建设,郑文化拉动经济发展,经济支持郑文化形成。
二、传承郑杭生姓氏文化研究,弘扬郑文化
敬爱的郑杭生副校长于2014年11月9日过早的离开了我们,我们十分怀想他,时时想到他的音容笑貌,我们不忘他生前对《社会建设》杂志的创办;对“中华姓氏文化研究先以郑文化为例,再以聂文化为例”的研究课题计划;对他提出开设“姓氏社会学”学科领域研究以及对河南省郑文化研究院的发展定位等等,他都做出了十分重要的“顶层设计”。
2014年2月22日(农历正月二十三),河南省郑文化研究院郑朝增、郑城、郑宇才;农工党中央姓氏文化调研组组长聂振强一行4人在人民大学逸夫楼A411室拜会了郑校长,就中华姓氏文化的发展研究进行规划设计。郑校长率先提出“开设姓氏社会学学科,今年计划首招博士生”。并让聂振强带头做好这个课题研究,参照聂振强的论文编写教材。邀请聂振强做为《社会建设》杂志编委、组稿,郑朝增做编辑,开设姓氏文化栏目,参与组建工作。又提出将今天的研究内容做个会议记要(另见郑联字[2014]第001号,2014.2.22)。
5月16日,郑校长率博士生一行9人到北京南海子公园考察,由我介绍姓氏宗亲文化调研情况,让学生了解姓氏文化发展状况,与郑全江先生交流郑文化发展,并题书留下墨宝。
10月22日,郑校长在人大培训学院与农工党中央合办的民主党派培训班结束后,晚上出席农工党中央(姓氏文化调研课题单位)、农工北京市委、全国政协《中国政协》杂志、侨联、北京大学及人大培训学院副院长卜健军等有关领导、学者的座谈交流。并决定开办“姓氏文化研修班”,郑杭生任总指导,教学部卜健军、聂振强等。发挥民主党调研成果转化的优势,结合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的教学培训教育管理体制,融入社会专家优势,“三位一体”联合举办“中华姓氏文化研修班”。2014年10月28月将方案报给郑校长、培训学院,待正式批复,签约。
2014年11月14日,在由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人民大学等举办“2014当代中国政党2014年11月14日,在由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人民大学等举办“2014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上,首先全体会议代表起立为郑杭生副校长默哀(之前为郑校长能亲临大会,学校做了周密的会议安排)。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邵鸿,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刘新成,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长、基地主任牛有成,基地主任、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等出席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论会。闭幕式由基地秘书长、人民大学统战部部长齐鹏飞主持,基地副主任兼首席专家周淑真教授做总结。
聂振强在闭幕式代表小组发表“关注姓氏社会组织的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者郑杭生、聂振强)演讲论文,率先在学术界提出姓氏宗亲组织是社会的“新阶层”,执政部门对姓氏社会组织应不断完善管理和加强服务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正能量的作用。与会专家认为,对“姓氏社会组织”与“治国理政”关系的研究是个好选题,开阔了政党理论学术研究的新视角,是民主党派的调研优势,多位学者表示认同和参与。
《社会建设》学术期刊获国家新闻出版总局批准后,郑校长主张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刊载涉及民生的教育、就业、分配、健康、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创新等领域理论研究成果,总结和推介社会管理方式创新实践经验,促进社会管理水平提升,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开设“中华姓氏文化”、“姓氏社会学”的研究,探索姓氏宗亲民间组织发展在社会建设发展、社会管理中的应策研究;开辟专题栏目。
郑校长8月2日给我发来短信,“你是中华姓氏文化方面的专家和组织者,想请你今年为创刊号或第二期写一篇文章,题目如中华姓氏文化研究的当代意义,明年第一期或第二期请你组一组文章四万字左右,五篇文章,另外编委会也请你担任编委。请你大力支持!郑杭生8月2日9:50发”。
河南洛阳姓氏文化研究李发立先生主编《姓氏起源中堂画页》65万字巨著,让我请郑校长为总顾问,11月3日郑校长复我“振强好!短信收到,非常感谢。你认为合适就可以。郑杭生”。郑校长为人处事恭谦,大雅,不失风范,深受朋友们的好评。
前不久我和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学科带头人、国务院参事、原历史所所长陈祖武教授相会,陈教授方知郑校长仙世,颇为怀念他们共同参加国务院社会调研,赞誉郑校长的大家学者风范,并鼓励我把“姓氏社会学”做起来。
郑校长为教育事业、为学术研究培养人才、为姓氏文化的发展前景而呕心沥血,历历在目。
三、具体工作意见建议
我们在怀念郑校长的同时,更要发扬他的精神,传承他的事业,把学术研究、政策研究做到实处,发扬中国人民大学的优秀传统作风,发扬郑文化精神,建议如下:
一、传承社会运行学派,发挥社会专家、学者优势,组织对“姓氏社会学”形成与发展的研究。
二、按郑杭生校长生前的愿望,办好“姓氏文化研修班”,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实现中国梦。
三、继续参与《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我们曾为基金会联系了XX万元基金)、《社会建设》杂志的有关姓氏文化编辑、组稿工作。
四、郑全江宗亲计划在大兴区南海子郊野公园建设“中华郑氏名人纪念园”,用雕塑、展览等美术工艺形式将历史、当代郑氏名人精英记录下来,关心教育下一代,传承灿烂的华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