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生性怪狂。他在济南与诸官僚会宴趵突泉,本是雍和的官场气氛,他却写诗“流到海边浑是卤,更谁人辨是清泉”,实在大煞风景。敢在这种场合高咏的,恐怕唯有他一人了。
在民间传说中,这种煞官场风景之事,郑板桥没少做。有一次,钦差大臣到山东视察,在各地明里暗里受贿敛财。当他来到潍县时,虽知郑板桥为官清廉,仍不肯罢休,千方百计地作出暗示,想捞点“外快”。
郑板桥也心领神会,待钦差要离开潍县时,便派人送去大礼盒。钦差见大礼盒沉甸甸的,料定里面定是白银。待送礼人走后,他兴高采烈地打开礼盒一看,立即傻了眼!原来,食盒里装的不是银子,而是潍县特产——大萝卜!
郑板桥还附诗一首:“东北人参凤阳梨,难及潍县萝卜皮。今日厚礼送钦差,能驱魔道兼顺气。”钦差看了又气又恨,想报复郑板桥,但又苦于抓不到把柄,只得哑巴吃黄连,灰溜溜地返回京城。
郑板桥的怪狂时常发作。潍县城隍庙修复,要立一块碑,由郑板桥写碑文。普通人作碑记,总要把古圣先贤的话引用一番,略作感慨,他却不同,第一句话便说“一角四足而毛者为麟”,对于不存在的神物略带几分嘲弄。更有甚者,他指出玉皇也好,城隍也罢,都是泥塑木雕,是人塑造出来的。在城隍庙里立如此碑刻,如不是因他有父母官之尊,加上他的字写得极好,这国宝级的石碑恐怕早被迷信的乡绅砸了。
郑板桥还写过《重修文昌阁记》,这类碑记本是官样文章。修文昌阁与城隍庙都是县官的德政,县官作碑记,自该吹嘘一番。郑板桥的碑记最显眼的一句话是:“拜此人须学此人,休得要混账磕了头去也。”这种俚词俗语只是平日玩笑话,写在碑记中,刻在石头上,嵌到墙壁里,真是惊世骇俗。
对于鬼神人情,郑板桥拿捏得恰到好处。民间传说,在潍县200余处寺庙庵观中,有两处庵寺“门当户对”,僧尼比邻而居。有一对妙龄僧尼经常来往,日久生情。有一次,他俩约会时,被当地好事者捉到,以“有伤风化”为名,捆至县衙,请求县太爷依律发落。
郑板桥升堂后,问明来由,见二人老实本分,并非淫荡之辈,遂生同情之心。他想,妙龄少年,男欢女爱,此乃人之常情,何罪之有?纵是僧尼,也免不了七情六欲,也要食人间烟火。想到这里,他对二人既不打,也不骂。在征得二人同意的情况下,令二人还俗,结为夫妻。怕空口无凭,他又取来纸笔,郑重地写下判词: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祧。从今入定风归寂,此后敲门月影遥。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年郑板桥。
郑板桥在潍县还题过几幅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还是“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这两块。据民间传说,“难得糊涂”四字是在莱州的文峰山写的。莱州在潍县西北,背临大海,城的东南有云峰山,山多碑刻。
那一年,郑板桥专程至云峰山观郑文公碑,因盘桓至晚,不得已借宿山间茅屋。屋主系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室中陈设最突出的是一方桌面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缕刻精良,板桥大开眼界。老人请板桥题字,以便镌于砚背。板桥想老人必有来历,便题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印。因砚石过大,尚有余地,板桥请老先生写一段跋语。
老人便提笔写下:“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也用了一方印,板桥看看,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大惊,知是一位退隐的官员。细谈之后,方知原委。
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当下见尚有空隙,便补写了“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老人见了,大笑不止。
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心里如明镜一般。他看不惯当时官场的蝇营狗苟。辞官之念,早在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已现端倪。这一年,他写《自咏》说:“潍县三年范五年,山东老吏我居先。一阶未进真藏拙,只字无求幸免嫌。”这时的他为请赈曾被记大过,心境不甚痛快。官场的庸俗使他觉得“官舍冷无烟”,便想到“江南薄有田,买青山不用青钱”。
“郑板桥辞官,有远、近、外、内之四个原因。”潍坊市博物馆研究馆员孙敬明分析道,所谓远因,或是因为郑板桥私自开仓放赈,使上司险些受牵累;近因则是他生性狂怪,做的是为官场所不容的狂官;外因是指官场黑暗,原考绩第一,待升知府,后被御史揭参,险遭惨祸;内因则是早年一子夭亡,近年52岁新得一儿,孰料竟5岁又夭折,他诸病在身,下决心以疾辞官。
离任前,郑板桥仍不改当初,勤政为民,稍有间隙,便外出察访民情。据说在潍县的最后一个春节,他见一户门上贴的是“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对联,便令衙役予以救济。差役不解,板桥解释说,上联缺“一”,下联缺“十”,这便是缺衣少食。开门询问,果真如此。离潍之日,想起过去自己捐银放赈,饥民的字据尚在署中,便关照将所有借券一起烧去。
郑板桥虽辞官回乡,但他在潍县百姓的口碑中世代流传。每当寻常百姓吃起“朝天锅”时,便会念叨起当年那位对民间疾苦十分关心的县令。传说,某年腊月,郑板桥见潍县赶集的农民吃不上热饭,便让人架起大铁锅,为路人煮菜热饭,锅内煮着猪下货、肉丸子、豆腐干等。汤沸肉烂,顾客围锅而坐,由掌锅师傅舀上热汤,加点香菜和酱油等,并备有薄面饼。因锅无盖,郑板桥为之取名“朝天锅”。
“即使在今天,潍坊‘朝天锅’的招牌上都落有‘板桥汤’字样。最近,我们也在着力打造集板桥文化与衙署文化为一体的郑板桥纪念馆,再续郑板桥与老潍县的情缘。”潍坊十笏园文化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杜刚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