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彼岸(1879—1975年),又名岸父,号伯瑜,广东中山濠头村人。少年有神童之誉,参加童试中案首(秀才第一名),年少的郑彼岸性格反叛,曾因写打油诗讽刺族规引起乡绅父老不满而遭到父亲的毒打。后放弃功名赴日本留学,相遇孙中山并接受其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在日本时开始信仰无政府主义。
1904年,郑彼岸与同乡刘思复、林君复等七人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并先后加入孙中山创立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1906年,受孙中山委派,郑彼岸与林君复、刘思复等回国活动。为了传播新思想,林君复在家乡大涌安堂创办“觉群”学堂,邀请郑彼岸前往协助。他们大胆地废除在学堂安放皇帝牌位的旧例,更坚拒县令郑荣颁发给优秀学生的奖章。郑彼岸曾为他自己创办的女校写下一副对联:“同袍同泽,仇满仇洋”,在当时的香山堪称惊世骇俗。
1908年,郑彼岸在县城石岐创办《香山旬报》,宣传革命思想、提倡改良社会风俗,在海内外都产生过影响。办报的同时,郑彼岸积极为起义做准备:他一方面参与营救因谋划刺杀水师提督李准的刘思复,一方面与党人郑道实,高拱元、高西平父子联络县内各方势力。
为营救被清政府诬撰入狱的同乡徐桂,他不但在《旬报》上撰文声讨,更于1909年亲自上京,为“徐案”奔走。在京期间,他受聘主编《京津日报》。因以显著位置刊登日本无政府主义者幸德秋水的事迹,《京津日报》被清政府封馆捕人。郑彼岸经烟台逃到香港。
郑彼岸热衷于暗杀活动,是“支那暗杀团”的重要成员。1911年,身在北京的他向广州的同志报告赴任广州将军凤山的动向。革命党人最终成功刺杀凤山,有他一份功劳。
武昌起义爆发后,香港同盟会总机关决定首先在香山发难。郑彼岸负责策动石岐的防营、游击队,并联络地方土绅。他成功地说服县团练局主持人郑雨初、游击队长黄龙彰、县衙亲兵头目王作标等人反正并宣誓加入同盟会。
1911年11月2日和5日,小杭、前山相继发难并取得成功。前山起义时,石岐方面并没有收到消息,林君复马上赶回石岐,在同志萧聘一的家宅召集党人开会,决定在6日发动起义。当天下午,来自隆都的团勇在龙王庙集合,郑彼岸率领其中一队人马由西门攻城。由于香山协镇马德新不在石岐,军中无主,革命军顺利攻占县城。县知事覃寿堃见大势已去,遂交出印信。
香山光复后,他谢绝一切官职,和林君复以平民的身份率领由前山起义新军改编而成的“香军”。
1912年1月,郑彼岸与刘思复、丁湘田等到达上海,准备北上刺杀摄政王载沣,实现暗杀团未竟之志。不久,南北议和告成,清帝退位,暗杀团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回到广州后,郑彼岸与林君复一起组织“晦鸣学社”,传播无政府主义。接着,两人又发起“心社”,制订了不食肉、不饮酒、不吸烟、不用仆役、不婚姻、不称族姓、不作官吏、不坐轿及人力车、不作议员、不入政党、不作陆海军人、不奉宗教的十二大戒约。
“二次革命”期间,郑彼岸创办《讨袁日报》进行声援。不久,袁世凯派龙济光率兵进驻广州,郑彼岸被迫流亡美洲20余年。
1936年,中山市各界人士一致推举郑彼岸主持中山县志的重修工作。阔别23年的郑彼岸回国之后,马上投入工作。在他的主持下,编志处收集了大量的史料,为中山的史志编写工作做出过很大贡献。
解放后,郑彼岸担任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1975年逝世。
参与事迹 澳门“同盟会”
宣统二年(1910)农历正月,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的“庚戌新军起义”失败後,清廷为了省垣的安定,将一个标(团)的新军调防到毗邻澳门的前山城驻防。这支由“广东督练公所”以西式武器装备、训练的劲旅,自标统(团长)以下各级军官,均系由陆军学堂毕业进步青年,富有爱国思想。其中营长任鹤年(湖南人)是同盟会中坚份子,很快就与澳门同盟会支部的林君复(玉盟人)、林警魂、萧楚碧、箫叔鸾、郑仲超、刘卓棠等人取得联系。
1911年10月10日(农历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武昌革命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广东方面驻香港同盟会机关,决定先在香山县发难。当时议定,由林君愎、林警魂两人主持澳门同盟会总机关工作,由林君复、莫纪彭、何振、郑仲超负责策动驻前山新军。郑彼岸等人负责策动石岐城防营及附近各乡游击队。同时先派萧聘一及箫世冰兄妹在石岐城正薰街(今民生北路)萧聘一宅内设立机关,作为党人会议及秘藏军火之用,革命经费的筹集,则由林警魂在澳门担任策划。
农历九月初十,小榄局绅何倍樵(同盟会员),获知武昌起义成功,立即与当地游击队首领李就成、伍顺添等取得联系,突袭小榄团练局,缴获大小枪支二百余杆之後,立即召开民众大会,针对民众对土豪劣绅长期压榨、剥削的不满情绪,提出“打倒满清、有平米吃”的口号,获得群众的支持、拥护,全镇高竖反正白旗。次日,驻剖石岐的协镇(旅长)马德新率领防勇数百名,乘小轮沿河而上,企图扑灭义军,何倍樵、李就成率领义军迎击清军於沙口沿河一带,激战三四小时,把官军打得狼狈撤退,马德新在途中被义军俘获。
小榄起义成功消息传到澳门,以前山镇恭都小学堂(後改称凤山小学)为活动基地的党人苏默斋(苏曼殊兄长)、刘希明、陈自觉、陈永安(陈芳孙儿)齐集在陈芳祖居石室内策划起义。经过与驻军营长任鹤年取得联系之後,于农历九月十五日(公元1911年11月5日)傍晚,在一声暗号之下,前山城遍竖白旗,标统何某仓忙从城墙槌下,向澳门逃去,前山城就在兵不血刃情形下起义成功。次日众人推举任鹤年为起义军司令,何振为副司令
、立刻向石岐开拔,配合小榄义军进攻石岐城。
“香山起义”
前山起义成功后,林君复立即兼程返抵石岐,在正薰街萧宅召开党人紧急会议,决定立即发动起义,派人飞赴附城各乡,通知立即向石岐进军。十七日下午,溪角乡由刘卓棠统率,龙聚环乡由刘汉华统率,象角乡由彭雄佳统率,豪吐乡由高胜瑚统率,坎下乡由梁守统率,港头乡由胡孔初统率,安堂乡由林秀统率,申明亭乡由扬落云统率,南文乡由箫某统率,总数有二三千人。统军人物有些是华侨,有的是学生,有的是绿林豪杰,各队人马先在龙王庙集合,分成两队,一队由梁守统领由南门入城,一队由郑彼岸统领由西门入城。当时由于协镇马德新率兵
去镇压小榄起义,一时间形成军中无主,守城的防勇四散逃命,由西城门入城的义军乘机占领县衙,由王作标带领的亲兵乘势发难投身革命,县知事谭寿*见大势已去,俯首投降,按照起义军的指示“出榜安民”。 水关门革命军接管政权後,十八日在水关门协镇衙门(旅司令部)公推黄龙彰、梁鸿*、郑雨初主军政,在高氏大宗祠设立民政部,公推郑彼岸、高拱元和一些士坤主持民政事宜。
当时广州仍未光复,总督张呜岐,水师提督李准企图顽抗,派兵船“江大号”运兵前来镇压,当江大舰到达石岐港口外海时,发现沿岸军民严阵以待,便勿忙撤退,当晚前山起义大军全部到达,人心大定。
十九日,以前山起义军为骨干,编成“香军”,仍由任鹤年为司令,何振为副司令,莫纪彭为参谋长,即日由郑彼岸,林君复统领向广州进发,驻扎在西关一带,由于军纪严明,深得市民欢迎,不久,改编为北伐军,随後北上,“南北和会”结束後,始告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