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闭幕。此次会议上,有两个举措引发热议。一是中央财政增发1万亿国债,将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全部安排给地方;二是地方2.7万亿的新增地方债提前下达,将有效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世投行行长:方文
有世投行行长指出,增发1万亿国债是一个重要信号,是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序幕。
一
这一轮经济刺激行动,有四大亮点
这一轮经济刺激行动,表明中央提振经济的决心很大,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分析。
1.万亿特别国债
首先,年底突然扩大财政预算,极为罕见。万亿特别国债的落地,财政部明确指出“今年拟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明年使用5000亿元。”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11、12月份 ,要花掉5000亿,在接下来的2个月内,这笔钱将流向市场。因此,中国将迎来一个跟今年风格完全不同的四季度。而这笔钱的具体用处,也指明了方向,资金将重点用于八大方面: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其他重点防洪工程、灌区建设改造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发行国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有效需求,提高融资需求,活跃资本市场,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信心的恢复。这对于加速经济复苏来说无疑将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2.2.7万亿地方债
万亿特别国债落地,加上各地破万亿的特殊再融资债券以及专项债额度,中国财政已经“三箭齐发”。
决心之大,可见一般。哪怕是全球疫情大流行的2021年,奥密克戎大爆发的2022年,中央提前下达的专项债限额都不足上一年的50%,只有疫情爆发之初的2020年,才将额度升至60%。
时隔两年,中央将2023年提前下达的专项债限额再次提升至60%,也就是2.7万亿(一般债0.43亿元、专项债2.28万亿元),标志着中国将再次以疫情爆发之初的财政力度来刺激经济。
3.4%的债务上限
更让人意外的是,万亿国债还纳入了本年度财政赤字。
这也导致全国财政赤字从 3.88 万亿元增加到 4.88 万亿元,赤字率由 3%提高到 3.8%左右。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政府赤字率一般设置为3%。中国历来也是将赤字率控制在3%以内,即使2020年疫情爆发,也只是按照3.6%安排。
本次万亿国债,将2023年全国财政赤字率一次性逼近到4%,超越了疫情时的2020年,标志着本次刺激经济的决心。
4.四季度3.2万亿债务总额
本次万亿特别国债中有5千亿将在今年四季度使用,叠加24年的地方债60%提前下达,共计2.7万亿。
这意味着本轮会议为四季度带来了3.2万亿的新增资金,使得中国政府在今年的四季度资金相对充足。
伴随本次全国人大决议的下达,债务的上限被打开,意味着中国进出口市场也将同步打开。
二
稳增长、稳信心
历史上,我国只发行过三次“特别国债”:分别为1998年、2007年与2020年。
1998年是发生亚洲金融危机的时间点,国有银行体系面临较大风险,当时增发2700亿用于补充国有四大行的资本金;
2007年对应发生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彼时我国外汇储备快速上升带来流动性风险,1.55万亿元主要收购中央汇金公司全部股权成立中投公司;
2020年全球疫情暴发,世界经济停摆,经济衰退等风险较大,于是增发1万亿元主要应对新冠疫情等。
特别国债发行一般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此次特别国债的意义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首先就是稳增长。
7月24日政治局会议判断,“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增发国债用于特定的减灾防灾建设等八大方面,资金用途目标明确,补短板、惠民生,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总需求。
其次是稳信心。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总体持续恢复向好,但微观主体预期不稳的问题依然存在,信心比黄金还珍贵,预期会制约微观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当前增发国债超出市场预期,释放了提振信心稳定预期的信号。
当然,这次的特别国债也有其更“特别”之处。
这次是预算年中调整,且涉及赤字调整。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此前有6次在年中调整中央预算,其中有3次涉及赤字调整,在1998年、1999年、2000年,分别增发了1000亿、600亿、500亿国债,用于增加固定资产投入。
三次增发国债时,分别将500亿、300亿、500亿纳入当年中央赤字。另外三次预算调整是2007年调整国债限额、2008年调整中央收支结构、2016年调整央地分成,赤字率不变。
而且,本次调整可说是首次在经济应可完成增长目标的年份,向上突破3%的赤字率限制。此前,我国的财政赤字率只在2020和2021两个年份突破3%,分别为3.6%和3.2%。
因此,进行更深层次分析会发现,这次特别国债发行,还有更深意味。
疫情三年,地方政府收支均遭受到较大影响,而当前,有的地方政府困囿于地方债务约束,土地出让金下台阶大趋势下,地方政府杠杆空间受限。数据显示,全国24个地区特殊再融资债券已发待发规模已超9800亿元,快于市场预期,并大幅消耗各地政府债结存限额空间。
当此之时,增发特别国债,由中央加杠杆,进行类转移支付,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的同时优化了债务结构。
此外,财政继续发力,创新和突破要在特殊时期有新平衡。和之前三次特别国债不同,本次特别国债发行明确将纳入预算赤字,且作特别国债管理。这意味着,本次万亿国债虽属于“特别国债”名目,其本质更像是普通国债。
因此,在本财年收官之际,选择特殊财政工具,并刻意突破赤字率,或是一个重要信号,即稳增长稳信心是首要目标,财政政策的使用和发力,未来当有更多创新和突破。
三、重磅刺激信号:市场进入新阶段
1.打响新一轮稳增长政策“发令枪”
这万亿属于特别国债,按理说应该不影响财政赤字的扩张。
但这一次却少有地刻意纳入了本年度财政赤字。这也导致全国财政赤字从 3.88 万亿元增加到 4.88 万亿元,赤字率由 3%提高到 3.8%左右。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认为:3%的财政赤字率和60%的政府负债率,是安全合理且资金利用率高效的。
此前,中国一直都是世界上极其少有的、赤字水平和债务率始终保持在3%和60%的红线以下的国家。
只有疫情的2020年和2021年打破过这条红线,这一次突然再度打破 3% 的红线,足够罕见。
更没想到的是,临近年底了,还会临时调高当年财政赤字率,更属罕见。
事实上,历史上调高赤字的年份只发生在 1999 年至 2000 年。而且当年面对的背景有点无奈,外面有惊心动魄的亚洲金融风暴,内有损失惨重的洪涝灾害,财政工具箱更是根本就没有太多选择。
然而当下却完全不是这样。
首先,原有的财政赤字就没用满,本身就还存在上升的空间。
今年前三季度广义财政赤字5.9万亿,低于去年同期的7.2万亿,序时进度77%,去年同期为80%;公共财政赤字3.1万亿,低于去年同期的3.7万亿,序时进度59%,去年同期为65%。
其次,现在的政策工具箱丰富多了。什么政策性金融工具、商业银行信贷、 城投融资……隔几年就会有一次创新。
所以回过头看,这次增发国债,刻意得实在有点意外。刻意选择这种财政工具,刻意选择年末这种非常规时间段,刻意纳入赤字提高赤字率,其实说明了一点——这是在刻意释放财政积极扩张的重大信号。
短期来看,这是在试图扭转当下的预期。7 月政治局会议拿出稳楼市和股市的大招之后,传统的“金九银十”没有出现,“3000点保卫战”更是再度来袭。到了必须扭转预期的时候了。
中长期来看,增发国债代表着新一轮稳增长政策周期的开启,打响了新一轮稳增长政策“发令枪”,其稳增长效能主要在明年显现。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如果加杠杆的主体从地方政府变成中央财政,地方的压力也许就能大大缓解。
截至 2023 年第一季度,中国中央政府债务杠杆率(债务/GDP)只有 21.4%,远低于发达经济体的杠杆水平。
美国联邦债务杠杆率125%,日本则早已超过了 200%。
在全球范围内,财政政策主导经济复苏的节奏,跟货币政策一同形成合力,避免经济走向资产负债表衰退,是日本等多个经济体实证过的路径。
对于仍然拥有较大空间的中国来说,中央加杠杆在原则上是可以考虑的。经济学家李迅雷曾提到,中国的政府资产应该是全世界国家最多的。除了国有企业,还有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这两块是其他发达国家不具备的。这意味着中央政府的举债能力可以更强。
在一个定调“持续恢复向好”的年份,原本突破赤字率上限并不是一件板上钉钉的事。但如今,它就这样成为了现实,从曾经的桎梏中跳了出来。这种非常规的政策手段,未来也许还可以期待。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 GDP 增速大超预期,但万亿特别国债的非常规财政政策在四季度落地同样超出预期。
看似矛盾的两者超预期背后,其实说明要开始真正发力的是明年的经济。
就像这笔万亿国债,财政部明确说了有 5000 亿元就是结转到明年发行。但事实上考虑到从发行债券再到使用债券,再到计入实物工作量之间都会存在滞后,一万亿国债对经济的拉动也许都会在2024年才体现。
2.“真金白银”加大地方支持
因此,进行更深层次分析会发现,这次特别国债发行,还有更深意味。
首先是,此次特别国债发布于今年,发行要跨年,发力在明年。方案明确,此次增发的1万亿元,将以转移支付方式支援地方,5000亿在今年11-12月发行,5000亿留转明年发行。
事实上,今年增发国债到形成实物工作量也基本要到明年了,因此,此次发行的主要着力和发力在2024年。
从今年看,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完成基本无忧,但从两年平均增长来看,明年保增长任务不轻,且今年一季度是全年经济表现最强,明年一季度面临高基数则压力更大。是以,当下的特别国债更多的可能是财政前置发力,确保明年开门红信心稳定。
而且,此次特别国债,权在中央,意在地方,化解风险中央更给力。方案明确,本次万亿国债募集资金将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且全部列为中央财政赤字,还本付息由中央承担,不增加地方偿还负担。
疫情三年,地方政府收支均遭受到较大影响。本次增发国债后,2023年中央本级支出不变,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比年初预算增加50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相应增加5000亿元。因此,其本质上似乎更像是中央对地方的一次转移支付。
对此《华尔街日报》援引经济学家的观点称,这项刺激举措发出了一个信号,即中央政府愿意承担为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的责任,而在过去,这项任务大多由地方政府承担。
3.对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产生积极影响
中信固收研报指出,增发1万亿国债对四季度及明年GDP产生显著带动作用,有利于股市整体情绪的提振。
包括海外市场的“中国资产”,也是应声而起。24日消息发布后,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直线拉升。同日晚,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拟回购、增持公司股份。
广发证券银行联席首席分析师王先爽指出,国债融资增加直接提高社融增速和货币增速,利好广义流动性,但对银行间流动性的影响取决于最终持有者是哪类机构。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增发国债对流动性的影响有限。
张瑜认为,当前货币政策空间充足,增发国债对于利率市场的冲击是有限的。从过往经验看,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大规模发行时,央行都会通过加大流动性投放或降准等举措,保持流动性在合理水平。
在段超看来,央行将通过加大MLF(中期借贷便利)续作等多种方式,配合此次国债发行,进一步熨平增发国债带来的流动性波动。
“货币政策肯定会配合财政协同发力,保证此次地方政府化债不会对债券市场造成较大冲击,同时助力经济持续向好发展。”陶川表示,短期内,采取MLF超额续作甚至是降准等方式都可以期待。
4.对老百姓有哪些利好?
万亿国债的发布,对老百姓来说有哪些利好?
对此,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08年4万亿刺激计划,开启了中国新一轮的经济高增长。那这次的特别国债,普通老百姓能享受到政策红利吗?
从规模来看,这次仅有04年的四分之一。但是本次时间节点是在四季度,仅剩下两个月时间,而08年那次四万亿的周期是从08年持续到10年年底,足足两年多。显然这次的刺激力度是不小的。
同时,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可以调整中央与地方债务结构,属于实打实地减轻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稳住经济增长态势。
并且,中国政府的负债率是全球最低之列,国债的总额只有美国的零头。所以,增发这点国债对我们来说不算什么,关键是对于经济稳增长和对未来预期的信心,增加居民收入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到底,这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央行不停降息降准,但钱始终停留在金融系统账面上,经济刺激不起来,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物价上涨和就业的压力。
加之,2023年我国多地遭受恶劣天气,暴雨、洪涝及台风影响使得多地受灾严重,这也导致地方政府的灾后重建任务较重。
所以,本次增发国债资金到位后,地方上生产和基础建设就会加快,进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快产品流通,居民的消费信心和能力也必将进一步增强,这对老百姓而言是个福祉。
四、总结
1万亿的特别国债,可以说这是今年最大的动作。
资金下达地方,两个月花掉5000亿,这也意味着经济将重新激活和增长。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周期的转折信号,随着这笔重磅资金涌向市场,刺激经济和消费,中小企业日子也有望迎来春天。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尽管增发国债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灾后恢复,但要想真正受益,个人也需要做好准备。
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面对世界经济大环境的不确定性,我们仍需要注重储蓄,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转载自:世投行